常把这3句话挂在嘴边的人不懂得社交,付出再多也很难被人喜欢
言语的互动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,而真正懂得说话沟通,则是一门艺术,需要懂得技巧,很多人不明白甚至埋怨,为什么自己付出真诚却得不到同等的尊重和珍惜,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交流方面没有注意说话的分寸与方式所导致。
然而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的人,证明根本不懂得社交,付出再多也很难被人喜欢。
你说的不对,不是,你应该……
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类人,总是不断的否定他人,“不对,你不知道,不是这样的,你错了”然后可能再语重心长地说“你应该……”不管本心目的如何,但在旁观者看来就是不可一世,但看似自以为是的自大背后其实源于自卑,想通过对他人的否定来突出自己的能力与智慧。
造成这样性格的起因有很多,可能出于嫉妒,有可能从儿时就缺乏别人的肯定,甚至常常遭遇被否定。因此一个总是否定别人的人,其实是在救赎自己的内心,这是一种内心的保护本能,希望把掌控能力握在自己手里。
《人性的弱点》中写道:“人总是喜欢贬低比自己厉害的人,这是人的天性,就像天生喜欢好看的人一样”。
每个人家庭教育环境与阅历,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性格,因此这样看上去强势的人很多,自以为自信果断充满着领导力和决断力,即便交往过程中付出真心,甚至做出不少牺牲,也会比因为说话措辞的不当而遭遇他人的反感。
在交流过程中聪明的人,都要懂得把舞台让给对方,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,给他人表演的机会,自己才能获得掌声和尊重,凡事都是相对,不要太过想突出自己的正确,立场的不同,根本不存在绝对。太过自我的交流自以为的真诚,却只能让人充满着抵触与无力感,不敢太过亲近的深交关系。
卡耐基曾说过:“当我们想改变别人时,为什么不用赞美来代替责备呢?虽然只有一点点进步,我们也应该赞美他。因为,那才能激励别人不断地改进自己。”
所以想得到更多的肯定,从认可,赞美他人开始
不就是……这还叫点事啊?
不经历别人的苦,怎么可能感同身受,因此更不要轻易表述不以为然的态度,人的倾诉需要的除了直接的帮助,还有内心的安抚,或许这样的回应是出于自以为的暗示试图让倾诉者放松,但最终给对方的感受就是不被尊重的嘲笑。
或许出于你真的有本事,在你看来真的不算什么,但不是当事人,不是当局者,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要妄作评论。
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类型的人,当自己经历纠结、痛苦和挫折的时候与之倾诉,得到的不是安慰和帮助,而是那句“嗨,不就……?这还能叫事吗?”
之所以令人厌恶抵触,不单纯是不屑的态度,重点还在于接下来根本没有援手,除非你可以替对方完全化解危机,解决问题,不然千万不要随口一说“那不叫个事”。
每个人在意的东西不同,每个人的承受力更是不同,你以为的未必是对方以为的,而他人的经历与情绪的起伏,也不是一个外人应该随意评判的。因此这样说话方式的人,即便在日常交往中付出再多,牺牲再大,也不会被人珍惜,因为日积月累下的情绪,早已被成为厌恶的对象。
不恰当的赞美
赞美是给人最大的认可与鼓励,被赞美后也会成为一种莫大的动力充满着喜悦感,然而凡事都要以实际出发,夸张到不切实际的赞美,反而会变成一种嘲讽。
相比批评、指责和暴力,过度的褒奖、不恰当的表扬乃至指鹿为马的赞誉,只能被扭曲,从而更加值得警惕。
赞美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,尽管人人都希望被夸赞,但当赞美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被恶意歪曲的时候,被赞美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被羞辱的感受。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赞美,才能够被人信服,也才能让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骄傲。
善良的人容易木讷,细腻温柔的人也常常会不自觉地变得唠叨令人心烦,而聪明的人容易尖锐,容易伤人的人,往往都太过自我缺失感知力,和自控力,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失,意识到并改变调整,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,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。
《说话心理学》书中把人们沟通的过程归结为三要素,分别是观察、倾听和言辞,而《非暴力沟通》中也提到,首先是想要表达的时候,要说出的是感受,而不是评判,用对方可接纳的方式去沟通,才能够达到良性的沟通效果。
人生孤单,有我相伴,你有什么情绪压力,情感问题,又或者不同的个人观点,私信我,我来帮你一起找到相对最佳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。